在這里有您想了解的精彩的答案
公元前496年,越王勾踐伐吳,吳王闔閭陣亡。兩年后,伍子胥輔佐闔閭之子吳王夫差反擊。勾踐輕敵戰(zhàn)敗,勵精圖治、臥薪嘗膽,終滅吳成就霸王之業(yè)。
蘇洵在《權書》系列《法制》篇中,論述了根據(jù)對手強弱來制定戰(zhàn)略。遇到強勁對手時不能冒進,伍子胥輔佐志在復仇的夫差顯然是強敵,但勾踐的冒進導致戰(zhàn)敗。戰(zhàn)敗后,勾踐認識到吳國的強,一方面勵精圖治,一方面腐蝕夫差,離間夫差和伍子胥,終滅吳稱霸。
這正如蘇洵在《法制》篇中提到的,“將戰(zhàn),必審知其將之賢愚。與賢將戰(zhàn),則持之,與愚將戰(zhàn),則乘之。持之則容有所伺而為之謀,乘之則一舉而奪其氣?!?/p>
同理,在商戰(zhàn)中了解你的對手很重要,商戰(zhàn)中團隊領導的洞察力需要十分敏銳,他須了解對方的才干,和強勁的對手相持時需要保持謹慎和耐心,在不斷小規(guī)模出擊時找到對方的弱點。而遇到對方懦弱的領導,則需要一場氣勢恢宏的殲滅戰(zhàn),在氣勢上打垮對手,讓其無還手之力。
誠德軒蘇公窯以《法制》篇的主題思想,制作了《權書》系列——《法制》傳世粉彩壺,壺身器型為金鐘造型,莊重大氣,取“鐘鳴鼎食”之意;畫面中的勾踐經(jīng)歷了臥薪嘗膽的屈辱和隱忍后,這位春秋霸主迎來了一個屬于越國的偉大時代。